達州市通川區(qū)鳳北街道雙魚湖社區(qū),由原插旗山村、田家塝村和張金村合并而來。這里還有個廣為人知的名字——“中華李村”。在這片12.95平方千米的土地上,1708畝耕地錯落分布,4233名居民在此棲居。近兩年來,當?shù)厝司芍涫杖脒_2.4萬余元、村集體經(jīng)濟收入達51.6萬元。特色水果產(chǎn)業(yè)是這里的鮮明印記,青脆李等特色水果集中連片發(fā)展超萬畝,“通川脆李”品牌有著頗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。
現(xiàn)在,鄉(xiāng)村游成為“中華李村”新的經(jīng)濟增長點,市民踏青賞花、郊游品果的足跡,讓其頻頻出圈,更多次登上央視,向全國人民展現(xiàn)了文旅融合、產(chǎn)業(yè)振興的故事。在關(guān)于這座村莊的故事里,蘊藏著土地與村民共同生長的密碼。
幾代人的李樹情
承載對土地的敬畏
初夏,鳳凰山田家塝深處,一棵3米多高的老樹背靠兩座民居,靜靜佇立在村道旁。盤曲的枝干不失力量感,宛如張開的臂膀,守護著這片七彩土地。
據(jù)村民張光碧老人回憶,她的公公是一名石匠,1949年,他在回家路上折下一根青灰色枝條,插在家門前的角落。沒料到,這簡單的一折一插,竟成了全村李子樹的起源。
這棵飽經(jīng)76載風雨的母樹,仍年年捧出許多果實。張光碧想起20年前的夏天,是李子大豐收的一年,她蹲在樹下分揀,竹筐里青綠泛黃的李子堆成小山,被一層白霜包裹著的果子在陽光的照射下,如翡翠般透亮。“那年,我們的李子2.4元一千克,比大米貴得多。”她笑著說道。
每年春天,陸續(xù)有村民拿著剪刀來討枝。“當年我家就是在這里剪的枝,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種了300多棵樹了。”從巴中嫁到村里的媳婦李玲摸著母樹枝頭的嫩芽,回想起自家果園里第一棵李子樹栽種時的場景。枝條插進土里前,她丈夫陳志永用唾液涂抹切口,這個帶著體溫的儀式,是老輩人傳下來的土辦法,帶著對土地最樸素的敬畏。
一家土味農(nóng)家樂
帶李子走出大山
2004年,李玲在家里開了個小賣部。起因是有驢友饑腸轆轆地問她:“妹妹,能給我們做頓飯嗎?”她把柴火灶一燒,掀開鍋蓋就炒菜,辣子雞的香味混著米飯的熱氣,勾得人直咽口水。2010年,10多張桌子往院里一擺,餐館就算立住了腳。
2012年,身在廣東的朋友饞家鄉(xiāng)味,找她買李子。“每次至少25千克才給發(fā)快遞,那時候快遞費比李子貴得多,還得下山去寄。”后來,那位朋友在電話里絮叨,“這邊的人沒吃過這么脆的李子,你拍點照片發(fā)來,我?guī)湍阃其N一下。”于是,李玲蹲在李子樹下,用手機笨拙地拍攝青果上的白霜,再通過電腦QQ傳過去。
后來,她發(fā)現(xiàn)那個叫“朋友圈”的九宮格,成了比廣告牌更熱鬧的“貨架”,她開始回復陌生號碼的咨詢,頻繁更新李子照片,那些在屏幕里跳動的訂單,像無形的線,把大巴山深處的李子樹,與千里之外的廣東寫字樓連在了一起。“有一年,李子格外甜,我賣了10多噸,其中一個客戶就要了4噸。”
2015年,農(nóng)家樂掛起正式的招牌,生意從2019年開始爬坡,今年最是火爆。三月中旬李花綻放,半座山都白得晃眼,游客踩著花期尋來,中午20多張桌子擺得滿滿當當。“開花就備菜,點殺、酒席都接。”后廚里,李玲和丈夫忙得像兩個陀螺。如今,山上已有十幾家農(nóng)家樂,就像漫山的李樹,根扎得深了,自然枝繁葉茂。
重塑村容村貌
裝點璀璨與生機
從傳統(tǒng)村落到“中華李村”的蛻變,始于一場色彩與土地的對話。2023年,四川美術(shù)學院的大巴車碾過中華李村的碎石路,帶隊老師望著錯落的房屋和裸露的磚墻陷入沉思。“我們想試試馬卡龍色系,讓建筑與李花形成色彩對比。”他向圍過來的村民解釋,換來幾句嘟囔,“花里胡哨的,能有白墻順眼?”
李玲對此也持懷疑態(tài)度。直到觀景臺建成那天,她俯瞰全村的藍色屋頂、粉色墻面、黃色圍欄在花海中起伏,美得像打翻的調(diào)色盤。“一個穿漢服的姑娘來這拍了張照片,發(fā)到抖音平臺上獲得了幾萬點贊量。”她笑言村莊魅力勢不可擋。
近年來,重塑村容村貌的進程在加快。社區(qū)開始動員居民對年久失修的房屋進行改造、拆除。117盞太陽能路燈沿著村道亮起,在暮色中勾勒出山路的輪廓;兩座垃圾中轉(zhuǎn)站配備了分類設(shè)施,200套垃圾桶整齊分布在各個路口,村里的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有了實打?qū)嵉母淖?;新建?座公共廁所簡潔實用,與周圍景致和諧相融;拓寬至5.5米的水泥路蜿蜒如龍,載著游客的車暢行無阻;3個停車場畫著整齊的白線,緩解了節(jié)假日停車難題。
今年3月,李花再次漫山如雪。漢服巡游的“花神”款步花間,廣袖拂落瓣瓣芬芳;花海音樂會中,古箏的清越與搖滾的熱烈撞個滿懷。夜幕下,百桌火鍋宴支起,牛油香混著李花香,漫過平整的路面?;鹕嗵蛑伒祝持用駛兺t的臉,這場熱鬧,是土地的饋贈,更是人心的奔赴。李花開在枝頭,也開在鄉(xiāng)村振興的脈絡里,讓古老山村抖落塵埃,迎接八方來客。
李花開出新枝丫
果實醞釀著未來
“三四月花期時車流擁堵,七八月采摘季游客紛至沓來,過后村里卻門可羅雀,村子如何做到四季留客?”面對“季節(jié)性困局”,雙魚湖社區(qū)黨支部書記金家忠思考如何破局。
他計劃組織村里的農(nóng)家樂經(jīng)營業(yè)主去成都參加培訓,從環(huán)境到服務,從刀工到擺盤,再到用本地食材研發(fā)新菜;在村里打造兒童樂園,開辟李子迷宮,設(shè)手工坊,讓孩子們來了能體驗摘果、熬醬的過程。
金家忠還計劃推行“合作社+農(nóng)戶”模式發(fā)展民宿產(chǎn)業(yè),村民以閑置房屋入股,政府補貼部分裝修費,合作社負責設(shè)計運營,利潤按比例分配。
電商和深加工的計劃攤開在社區(qū)會議室的長桌上。通川區(qū)商務局組織了兩次新媒體技能培訓。村里計劃建綜合性電商館,自己直播賣貨。更深層的謀劃還在加工廠藍圖里:未來,游客離開時能拎走印有“中華李村”商標的瓶裝李子酒和飲料,或真空包裝的李子果干。
不遠處,那棵76歲的李樹仍在微風中舒展著枝條,它吸收著政策扶持的養(yǎng)分,延伸出文旅、電商的新枝丫。如今,在這片土地上,每一片花瓣都承載著希望,每一顆果實都醞釀著未來,這些深深扎進泥土的根系,將在鄉(xiāng)村振興新敘事中生長出更廣袤的可能。